顯示具有 Review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顯示具有 Review 標籤的文章。 顯示所有文章

2025年1月14日 星期二

Review 4 — 持有債券ETF的原因與檢討(續3)

股債具有比價的競爭關係

一轉眼,20年美債殖利率已經來到5%,代表之前投入的資金已成炮灰,然而5%的殖利率開始對股市產生重力,我們參考M平方的S&P500的shiller PE,另一張圖則是從CNBC網站上查到的10年期公債殖利率,兩張圖在時間軸上剛好可以得到對比

從圖上可以得知,股市的本益比與十年期公債殖利率成反比關係,最早在1980年代,殖利率在10%以上時,股市本益比就只有在10X以下,隨著殖利率緩步下滑,股市的本益比慢慢上升到2000年附近的40X,對應超過6%的殖利率,當然我們知道40X是瘋狂的,隨後也發生了網路泡沫

接下來,股市本益比在20~30X游移,殖利率則是在4~5%間,直到2007年發生了金融海嘯,美國用QE解救了低迷的經濟,經過了很長的時間的低利率,本益比回到了2020年的30倍以及3%的殖利率

之後的歷史大家很清楚,疫情時的供應鏈缺貨缺料大量需求,再加上AI浪潮,把本益比再度推向了接近40X,然而利率因為通膨已經升到了5%

就過去的數據而言,股債的確有翹翹板的關係,本益比很接近債券殖利率的倒數,這次會是如何呢?

當然,你也可以說經濟成長速度快,可以快速修正本益比,如果債券殖利率再升下去,難免對股市再造成壓力,就像Howard Marks 2025/1/7最新備忘錄寫的一樣,股市本益比被大幅壓縮,股票價格大幅下挫

經濟會成長,股市會持續漲升,債券卻只能拿比通膨高一點點的利息,所以長投債券是不對的,然而,當股市漲到相對誇張的高檔,債券反而變成有吸引力的替代品




2025年1月10日 星期五

Review 3 — 持有債券ETF的原因與檢討(續2)

 其實是自己買了一堆美債ETF,再加上會被投資達人恐嚇 — 債券ETF不保本,越想越抖,盡信達人不如自己來推導看看,是不是真的不保本?

先說結論,超長天期的債券殖利率沒有倒掛的情況下(比如説30年期殖利率一定高於20年期),美債ETF還是保本的,只是年限長短的範圍並不確定

假設一檔債券ETF持有的債券到期日如下,且利率不變

2045 2046 2047 2048 2049 

一年後,2045年的債券因為到期日小於20年,重新購買新債,ETF的組成如下

2046 2047 2048 2049 2050

依此類推,五年後會變成

2050 2051 2052 2053 2054

以這檔基金的組成來說,五年後所有的債就會全數更新

然而,在債券殖利率沒有倒掛的情況下,債券面額100,發行利率5%,20年債券殖利率6%,25年債券殖利率6.3%來說,合理價格分別是88.44與83.74,意思是,在其他條件固定的情況下,五年後這檔債券ETF的投資組合,大概會賺到4.7塊的價差,而這個價差就是債券ETF還本的來源



這樣的價差,變數在於長短天期的利差多寡,還本的年限範圍很大,可能比直債好也可能比直債差,但ETF這種商品,除了配息以外,仍然有還本的特性,這點是可以確定的

關於債券合理價格的計算,可以參考下面連結

至於債券殖利率會不會發生倒掛,可以玩玩M平方的圖表


2025年1月1日 星期三

Review 2 — 持有債券ETF的原因與檢討(續)

補充上一篇對於債券ETF的看法,年末看了網路上許多統計圖表,我想可以做為長債這個資產類別在相對低檔的佐證,所有資產在2024年都取得正報酬,唯獨長天期的美債是負報酬,如果會否極泰來或是均值回歸的話,美債應該是相對安全的選擇

(引用自CharlieBilello的twitter)


另外,我想補充美國公債的避險特性,下圖是美國長天期公債(TLT)/美國S&P500股市(SPY)/美國A級以上公司債(QLTA)在2020年疫情發生時的比較圖,之所以配置一半在公債一半在A級債的原因在於公債有避險特性,儘管A級債已經非常安全,但仍不及長天期公債,而這個特性可以在股債反向時由債轉股,帶有買保險的味道

(引用自moneydj)

另外,參考吳盛富大的文章,http://www.justacafe.com/2024/10/1984_4.html
第一次降息後買入債券,短中期仍有虧損,但長期隨著降息循環的延續,獲利機率仍達100%,目前儘管有些逆風,但值得耐心度過






2024年12月31日 星期二

Review 1 — 持有債券ETF的原因與檢討

目前持有00751b與00679b將近六成,而美債ETF卻跌跌不休,創下今年新低,累積帳損約 3~4%,記錄自我反省與檢討

1. 開第一槍的時候,00679b的殖利率大概是4.4%(目前可能有4.8%),00751b開第一槍的時候是5.1%(目前約5.5%),定存股這個名稱存在多年,同樣的利息之下,難道美國政府要付息給你的信用會比定存股的公司還差?當然可以說美國有轉為升息的可能,造成殖利率反向上升,這樣難道定存股的股價不會受影響?

2. 一開始買的時候,的確買得早了一些,看到快5%的利息,總有過了這個村就沒那個店的感覺,另一方面,這樣的利率已經符合自己的需求,才會加速買進

3. 美債的避險功能,圖上是30年美債殖利率走勢圖,注意灰色區域就是在2020年疫情爆發時,公債殖利率大減,亦即價格大漲,與當時股票恐慌崩盤呈現相反的走勢,心想,如果那時手上有美債ETF,就可以換現金換股票了

4. 公債與垃圾債的選擇,公債有避險功能,垃圾債沒有,下圖是公債與BBB級債券的利差,債券利差的高低,反映了該債券的風險,利差低不一定會發生股市崩盤,但反應了市場對企業的樂觀程度,投資人棄無風險的公債轉投較大風險的公司債,卻只要求很低的風險溢酬,就風險報酬比較,此時公債反而是相對其它債種超值的


5. 股市在相對高點,翻開臉書上追蹤的投資達人貼文,今年莫不賺得缽滿盆滿,大家開口閉口全是AI,明年還要漲幾十趴,反觀債券卻是人人喊打,兩者氣氛相距甚遠,放空股市不是明智之舉,高還有更高,但衝著穩定的高債息救救老殘窮應該合理

6. 均值回歸的觀念來看,股市長期是以6.8%的報酬率成長,截至2024年末的今天,SPY近十年的年化報酬率是13%,近五年的年化報酬是15%,高出歷史的平均報酬水準甚多,相對地,TLT近十年的年化報酬率是-1%,近五年的年化報酬率是-6%,債券長期的年化報酬率是3.5%,如果發生均值回歸,債券是比較有機會獲利的

7. 長債與短債的選擇,我們都知道,巴菲特遇到股票估值昂貴的時候,會配置短債,但我們生活在台灣,會以台幣作為主要使用的貨幣,美國升息時,美元通常會升值,債券跌價,美國降息則反之,短債波動小,但產生波動時的獲利,恐不足以彌補匯損,長債空間相對大

心態上,長債的價格牽涉的因素很多,波動也大,其實我覺得應該把長債ETF當成穩定配息的股票來看 ,因到期日太長,反而特性與股票相近,檢視自己買進的理由,並沒有違背自己買在低基期的原則,而且目前也沒有膽量去大量持有股票,選擇大量持有債券ETF的策略並沒有修正的必要,要檢討的地方,反而是自己買太早太急,過程必須忍受較多的虧損